您知道长江三峡的三无桥吗?
200公里的长江三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,其中在三峡地区有许多重要的人文遗迹,例如白帝城、大昌古镇、三游洞、黄陵庙等等。其中有一个很不起眼的遗迹,他就是三无桥。去三峡旅游网就简单的为您介绍下。
三无桥实际上不是一个桥,是“无夺桥”、“无伐桥”、“无暴桥”三个桥的合称。这三座桥都是位于长江三峡巫峡中段的碚石镇,这里是重庆和湖北两省市的交界处,碚石镇往下不远即有一条小溪名叫鳊鱼溪,鳊鱼溪的岩石上方刻有“楚蜀鸿沟”四个大字。郭沫若曾经有诗曰:群壑奔荆楚,一溪定界边,船头已入鄂,船尾尚留川。即是说的这里。三无桥现在都已经不在原地了,三峡大坝的蓄水,迫使这三座桥被搬迁至巫山大昌镇宁河村一社,在一个小地名叫大山包的地方以及巫峡镇龙江村进行异地复建保护。
“无夺桥”、“无伐桥”、“无暴桥”三座桥均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,即公元1890年。据清光绪《奉节县志》载汪鉴开修峡路:“巫峡于十五年(即光绪十五年)十月开工,自巫山对岸起,下至川楚交界之鳊鱼溪、青莲溪止,计七十五里,地段较长,经费较巨。计造大拱桥四道,迤逦开凿,变险岩为康庄,今已一律告成。”三座桥均是石桥,桥不算宽大,但是小小的一桥飞架,桥下的溪水奔流,看起来仍然非常壮观。未搬迁之前,当您乘船经过碚石镇的时候,能够清晰的看到桥上的题字:无夺。建成于清代的这样的石拱桥在三峡地区实际上很多,这三座石桥就这一点来说并不出众,然而吸引大众好奇的是他们的名字:“无夺桥”、“无伐桥”、“无暴桥”。那么他们的名字是怎么一回事呢?
有人说,“无夺桥”、“无伐桥”、“无暴桥”是无暴力、无讨伐、无掠夺的意思,造桥之初就寄予天下太平,社会长治久安,安定祥和的愿望;一说,是无人敢施暴政,无人敢行杀伐,无人敢夺天下的意思,认为是盛赞国势强盛、无与伦比之意。实际上,专家经过考证,这几座石桥的名字来历不简单,均出自经传,寓意很深远。
无夺,是无夺农时之意。夺,耽误、漏失的意思,语出《荀子·富国》:“罕兴力役,无夺农时,如是则国富矣。”意思是说少征集劳役,不耽误种田的时间,这样国家就可以富裕起来。
无伐是无伐善、无伐德之意。伐,夸耀的意思。伐善,即夸耀自己的长处,语出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”伐德,即自夸其德行,语出《荀子·正名》:“有兼听之明,而无奋矜之容;有兼覆之厚,而无伐德之色。”
无暴,是无暴功、无暴民之意。《汉书·司马迁传·报任安书》:“其所摧败,功亦足以暴于天下。”无暴,就是有了功劳,也不要显耀,因为为民做事乃是当官的责任。此外,暴还有损害、糟蹋的意思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暴其民甚,则身弑国亡。”意思是说,严重损害和糟蹋人民,就会遭到杀身之祸,并导致国家灭亡。
这几座桥的名字,总的来说,就是警示或者勉励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官之人,多为民生考虑,多为人民谋福利,做好事,而不要因为一点点功绩沾沾自喜。这几座桥名的意思在今天仍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。这几座桥虽然如今都已经不在原地,但是当我们放舟下巫峡的时候,经过渝鄂交接的碚石镇,仍免不了要望望南岸那几个沟壑,曾经三无桥的栖身之地。
三峡旅游:http://www.cqcpw.com/